发布日期:2024-12-12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近年来,江门积极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图为江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势产区产业园。郭永乐 摄
江门台山市端芬镇海口埠——世界记忆名录银信纪念地、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郭永乐 摄
威立雅依托其拥有全球最大的15万吨级机械化梳式横向滑道及配套船台设施优势,在海工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等方面加强与珠海、深圳等地企业合作。郭永乐 摄
大运河贯穿南北,实现资源调配,孕育了扬州、苏州等繁荣古城;丝绸之路联结东西,彰显“商路精神”,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共鉴与共同发展。
时移世易,二者的交通与经济功能虽已有不同,但其所蕴含的“互联互通精神”依然具有宝贵现实意义。
区域互联,交通先行。黄茅海跨海通道连接的,不仅是各个城市的“朋友圈”,更是产业圈、生活圈和高质量发展圈。
我们可以看到,这条联结着经济和情感的纽带,跨越黄茅海“延长”港珠澳大桥,把江门与港澳、与世界紧紧相连。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海鲜铺子”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源源不断的“江门优品”不断保障和丰富港澳同胞的餐桌供应。
我们可以看到,跨海通道作为连接区域的枢纽,已不仅是传统意义的交通设施,更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黄金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有效衔接珠海横琴自贸片区、高栏港经济区和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让粤港澳大湾区各兄弟城市间的产业联动更紧密,有助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我们可以看到,时空距离缩短,生活半径扩大。拥有丰富海岛资源、厚重侨文化底蕴的江门,将用热忱的服务欢迎全世界的游客前来“打卡”。无论是“走大桥、游大桥”、还是江门深度游,“大桥时代”下更多旅游场景将变得触手可及。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江门用粤港澳大湾区1/6的土地生产了1/3的粮食、1/4的水产品、1/5的肉类和1/8的蔬菜。其中,江门供港澳蔬菜和冰鲜家禽占内陆供港澳总量的30%,蛋制品占港澳市场的90%,是港澳生鲜食品主要保障供应城市。
对于消费者而言,农产品的“鲜”度至关重要。为确保这一点,近年来,江门积极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美嘉体育入口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进一步拉近了江门与珠海、澳门、香港的距离,缩短了物流时间,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让江门特色农产品能快速运送到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城市,进而辐射更广阔的市场。
位于江门台山市斗山镇的台山天业冷链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山天业”)是台山最大的冷库项目,由广东新供销天业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江门市供销合作联社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中心、台山市供销合作联社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中心合资设立,于2023年投产运营,主要为水产品、冷冻食品等提供冷藏服务。
台山天业依托天业集团冷链网络及客户资源,立足农产品产地市场,补齐台山地区冷链物流服务短板,为江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奠定基础,带动了区域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运输等配套服务及产业发展。
“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将对台山天业产生积极影响。”广东新供销天业冷链集团有限公司江门地区负责人表示,黄茅海跨海通道有助于吸引更多外地食品类企业和资源向台山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而台山天业作为当地冷链板块重要组成部分,将享受到区域发展带来的资源和机遇,提升该公司在冷链物流行业的竞争力。
该负责人还表示,目前,台山天业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台山周边区域及珠海等地。借助黄茅海跨海通道,珠海至江门的通行时间从1个多小时缩减至约30分钟,物流运输时间有望实现显著缩短,台山天业也能更好地链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将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至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区。
大道通,机遇来,百业兴。江门海洋渔业发达,是多种经济鱼、虾、蟹、贝、藻类的繁育基地,成功培育出南美白对虾、花蟹、青口等一大批名优特色水产品。其中台山鳗鱼、台山蚝、台山青蟹等已成为“国字号”水产品,斗山镇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和出口基地之一。
“通过黄茅海跨海通道,可以进一步将台山当地优质农产品、水产品运输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广东新供销天业冷链集团有限公司江门地区负责人表示,台山天业将立足江门丰富农业资源优势,为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提供全程冷链保障,推动江门特色农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
江门拥有大湾区近三成的大陆海岸线,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条完整、基础扎实,是全省海洋资源大市、重要造船基地。“大桥经济”机遇下,越来越多“向海图强”的企业,开始借“道”布局谋未来。
4个月前,由威立雅海洋环境工业(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立雅”)参与建造的江门首座现代化养殖平台——“台山1号”,成功投放至江门台山川岛乌猪洲高冠海域。这是广东省首个入级中国船级社(CCS)的大型养殖装备,以养殖金鲳鱼为主,预计年产量达37.5万公斤,将为水产市场带来丰富的渔业资源。
看向更广阔的“深蓝”未来,威立雅依托拥有全球最大的15万吨级机械化梳式横向滑道及配套船台设施的优势,目前在海工装备制造、循环经济等方面正加强与珠海、深圳等地企业合作。其中,由该公司参与承建的来自珠海的全球首创水体自然交换型养殖工船——155米深远海养殖工船已进场开工。
现如今,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威立雅也正加快做好“大桥+”这篇大文章。据威立雅副董事长刘国红介绍,由该公司投资建设位于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内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大力引入高端海工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和先进海工装备企业,主要为海工、交通、机械等装备配套智能化生产。“全部建成投产后,园区企业预计年产值超100亿元。”刘国红说。
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打通了大广海湾经济区的“生命线”,资源要素更大程度地自由流动,也让更多其他城市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把目光看向了江门。
大广海湾经济区,海洋专属经济区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拥有能通航万吨级海轮的黄金水道,具有建设3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港的条件。
早在几年前,在业内率先提出系统“浮岛+”概念的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斯比”)就看到了江门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础优势,在江门台山市开展了浮岛项目的建设。
目前,海斯比的首个移动浮岛项目已在江门台山市完成建造工作,将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相关工作中。在江门大力推进建设大广海湾发展的背景下,海斯比也计划接下来在江门建立深海装备制造基地。
“海斯比期望借助大广海湾的资源优势,发展壮大万亿级市场规模的移动浮岛产业,与江门实现‘双向奔赴’。”海斯比副总经理林伟东说。
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邻近的深江经济合作区等园区平台与深圳、香港等地的空间距离大幅缩短,江门目前也正加快与深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对接,与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需求衔接,其中就包括海洋产业。例如,9月底,深圳·江门海洋产业合作发展座谈会在江门召开,两地共商深江海洋产业战略合作;10月底,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举行,江门是广东唯一应邀参展的地级市,在展示自身的同时,还通过专场推介会,加深了与业内的联系。
据了解,当前江门在新会银洲湖区域、台山广海湾区域正谋划建设1000公顷海工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广东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及游艇、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海工装备产业。其中,新会区计划依托古井镇、沙堆镇、崖门镇现有产业片区,台山市则计划在广海湾经济开发区临港经济板块规划建设产业园。
“很开心能亲眼看到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有幸见证了历史!”12月11日,澳门台山同乡会理事长、华侨文化研学中心项目负责人林陈红霞在参加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仪式后激动地说,“相信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将给江门带来巨大的‘流量’。乘着‘大桥经济’东风,未来我们将迎接越来越多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港澳、珠海的客人。”
林陈红霞是澳门籍台山乡亲,此前在澳门从事旅游工作多年,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今年,在江门台山市端芬镇政府的热情招引下,林陈红霞和同样是澳门籍台山乡亲的余立一决定盘活位于端芬镇海口埠、当时正在闲置的东陵学校,启动中葡文化融合文旅项目——华侨文化研学中心的建设。
目前,华侨文化研学中心已经基本完工。正门处新建了一堵浮雕墙,墙上各种图案散发着葡式风情,正门主建筑大楼外墙则采用竖条隔断的中式装修风格,旁边是一栋多个拱门相连的小型葡式建筑物,多个建筑物混搭中葡风格,透露着设计者独特的心思。
林陈红霞介绍,华侨文化研学中心项目计划投入达1000万元,建设包括多功能活动室、展厅、文化体验馆、研究室、宿舍、客房等。同时,原学校体育馆将改建为海口埠游客服务中心,并配套景区公厕、大型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
海口埠,是当年端芬人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起点,被称为“世界记忆名录银信纪念地”和“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2022年3月,海口埠被正式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百年后的今天,乘着“大桥经济”东风,位于海口埠的东陵学校被重塑为集华侨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教育培训及特色零售于一体的华侨文化研学中心,成为大湾区游客畅玩侨乡文化首站。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1月正式对外迎客。
“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澳门与江门台山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澳门学生、游客过来研学、旅游都非常方便。”林陈红霞表示,“我们已经做足准备,全力迎接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
据悉,华侨文化研学中心将积极引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运营,搭建艺术创作、学术研讨、教育培训等华侨文化交流平台,目前已与暨南大学文学院、五邑大学文学院共建侨乡文化体验与教学基地,与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共建华侨文化研学基地,与江门市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侨乡文化写生、导游孵化和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林陈红霞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表示,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将吸引更多大湾区游客前来江门台山市游玩,同时吸引更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她特别提到,这里未来有望成为港澳养老产业的重要承接地。
华侨文化研学中心的建设,是我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以侨文化为特色的“开平—台山”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生动实践。美嘉体育入口
2024年8月,“开平—台山”被确定为全省6个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之一。我市坚持高标准规划,围绕“建设岭南侨乡风韵、精彩山水文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体定位,立足两地资源优势、产业布局、重点片区和重要节点,在充分整合现有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开平—台山”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规划编制,注重协同、错位、联动发展,探索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江门样板”。
江门日报讯(记者/陈素敏)“鮸鱼良种在台山海域的茁壮成长,验证了我们研究的正确性。如今,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中山大学与江门台山市的合作之路将更加宽广。”中山大学—台山海洋发展优势种业与智慧养殖联合研发中心(以下简称“联合研发中心”)主任、教授卢建国满怀感慨地说。12月11日,新一批重量逾2万公斤的鮸鱼良种被成功投放至台山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台山1号”桁架式养殖平台。当天,记者跟随联合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一行来到投放现场,了解“台山1号”的良种投放、养殖情况。
阳光洒落,上川岛海域波光粼粼。“台山1号”巍然屹立,3个巨大的网箱中,数万条鮸鱼欢快地穿梭其间。此时,满载着新一批鮸鱼良种的运输船缓缓驶来,与“台山1号”并肩而立,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这些承载着希望的鮸鱼良种陆续被投放进网箱。
据联合研发中心团队介绍,这些鮸鱼良种均为利用基因组精准选育技术,通过对与鮸鱼生长及抗病性紧密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精心培育而成的、具备更高耐受力和免疫力的优质养殖品种,能更好地适应台山海洋牧场的水域环境。经过实地调研和水样检查,联合研发中心团队还发现,相较于近岸海域,“台山1号”所处海域的微生物饵料更加丰富,且水质和养殖环境较稳定,培育出的鮸鱼肉质更加鲜美,产量也更高。据了解,在今年10月1日成功投放的首批鮸鱼良种已逐渐长大,将在明年春节前后上市。
为了保障鮸鱼良种的健康成长,联合研发中心以“台山1号”为平台,打造了智慧养殖融合模式,通过精准把控鮸鱼的生长动态,实现了精准化和精细化养殖。“台山1号”智慧养殖融合模式的最新成果还在不久前举行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亮相,赢得了海洋学界专家和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赞誉。
卢建国表示,随着“台山1号”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相关技术将有望在更多重力式深水网箱中得到应用,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而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开通,更是为中山大学与江门台山市的交流合作,以及“台山1号”的产品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利好。
台山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符泳表示,该公司未来会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技术与模式,联合研发中心也将加快推进台山智慧海洋牧场数智化平台的搭建,并通过详细监测“台山1号”的养殖情况,对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持续、长期的跟踪和评价,不断提升产品品质,逐步建立更完整的健康养殖体系,助力台山海洋产业的持续升级与创新发展。